3809游略网 > 科技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他们只想要10万,观众却给了1.2个亿。”

短短11天,原定目标10万元的《流浪地球2》官方周边众筹项目达成率超过1200倍。发起众筹的商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饱和式众筹”吓懵了,不得不提前宣布售罄停档。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电影还没下映,周边先卖爆了,这在中国,似乎从来都是《星球大战》、《哈利·波特》一类成熟大IP才有的待遇。

但刚刚更新系列第二部的《流浪地球》打破了魔咒。

“小破球”支棱起来,不少人归功于刘慈欣——受够糟糕改编的大刘粉丝终于找到机会宣泄对刘慈欣的热爱了。

然而,刘慈欣本人却说:“《流浪地球》第二部它和我的小说原著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走出影院,与《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聊了聊世界设定后我发现,大刘说得没错:

脱胎于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2》,已经比大刘走得更远。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什么是刘慈欣味儿?

和他奉为精神导师的《2001太空漫游》作者亚瑟·克拉克一样,最少不了的永远是面向星辰大海的雄心。

在刘慈欣的科幻世界里,没有什么比走出去、向外探索更重要。

短篇小说《山》中,外星人途经地球,建起一座水山,它们只和爬上山顶的智慧生命交谈,因为只有这样有探索精神的生命才值得交流。

《朝闻道》里,科学家为了知道宇宙间的终极真理,愿意答应神明最苛刻的条件:朝闻道,夕即死。

《三体》中,物理学家甚至会因为发现物理学失效而自杀

如果说,科幻是未来的一面镜子,那么大刘看到的,绝对是一幕外向化的“太空歌剧”。

所以刘慈欣的作品里常有“太空电梯”、“二向箔”之类恢宏至极的想象,却很少探讨脱离肉体、意识上传的数字生命技术。

即使是《三体》中,人类需要向三体人派遣人类间谍,大刘选择的方式也是寄送一颗大脑,而非一张存储了完整人类意识的硬盘。

在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如火如荼的当下,这看起来有点古典,甚至是有些“陈旧”。

《阿丽塔》中,人与机械的边界越发模糊

但刘慈欣不写“数字生命”,非不能也,实不愿也。

为何如此?在他后期的一部短篇里说得很明白:

对于大刘来说,外向的宇航发展路径与内向的数字发展路径是不能并存的。

这篇名叫《不能共存的节日》的小说,故事是这样讲的:

1961年,俄罗斯宇航员第一次成功绕行地球,欢庆的现场,突然出现了一名外星人,他对总设计师说道:“今天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因为这一天,人类文明在宇宙的尺度上诞生了。

若干年后,未来的某一天,当人类通过脑机接口第一实现人与电脑的直接连接,这名外星人又出现了,他对在场的科学家悲哀地说道:

“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的荧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离开后,他向母星发送了电报,人类诞生节取消,改名“流产节”。

因为这一天,人类文明在宇宙的尺度上流产了。

《不能共存的节日》写于2016年,彼时刘慈欣已很少提笔。突然写下这么一篇故事,不知是否是对未来已产生了某种预感。

第二年,耗资巨大的韦伯望远镜计划差点因沸腾的民怨被叫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发展焦点。

大量或硬或软的科幻作品开始描写赛博空间,与过去的浅尝辄止不同,去年大火的《人生切割术》、《万神殿》、《边缘世界》都在试图把数字生命这件事儿聊得更加深入。

《万神殿》:数字人还是人吗?

基础科学发展限于相对停滞的当下,人类似乎到了做选择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咬牙向外发展,拼尽全力探索宇宙的深层规律?

还是低下头来,用好手头的现有资源,在螺蛳壳里做创世的道场?

刘慈欣坚定地选择前者。

我们常说,“科幻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看见未来的样子”。

在刘慈欣的作品里,很少见有关数字生命与赛博科技的畅想。

他大概绝不想让读者小朋友因他而对赛博空间产生过度崇拜,从而引导人类文明沉溺于虚拟的满足。

《人生切割术》

说到这里,看过《流浪地球2》的读者想必已经明白,为什么说《流浪地球2》是一部“不那么刘慈欣”的刘慈欣改编作品。

《流浪地球2》的确有很多非常“大刘气质”的元素:比如“太空电梯”、“方舟空间站”的巨构复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太空浪漫,以及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类先驱精神。

但与此同时,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它都在讲数字生命与意识上传,并且暗示,如果还有第三部,那么重点将进一步放在赛博空间。

这无疑不是刘慈欣式的创作母题。

当然,并不是说“赛博世界”与“太空歌剧”有高下之分,用刘慈欣在央视采访中的一句话来说:

“科幻电影、作品,包括科幻作家,他就是时代的产物。”

刘慈欣的母题,是全球黄金时代科幻作家的共同特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阿西莫夫、克拉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小松左京、田中芳树,以及21世纪头十年的刘慈欣,创作的黄金期都处在本国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时代的影响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崇尚更高更快更宏远的方向,作品永远充满外向的勃勃野心。

而当下,黄金时代已逝,人类求“道”不得,只得精研于“术”,于是人工智能、赛博空间成为最流行的创作主题。

不同的主题选择无关对错,只是创作者价值观的体现与时代的反映。

在电影工业、制作技术维度之外,《流浪地球2》最大的突破之处正在于此:

从第一部对刘慈欣世界的亦步亦趋,到第二部从太空转向数字空间,它正在挣脱创世神的巨大影响,在创作主题上追平与现实世界的时差。

为什么一部并不那么“忠于原著”的电影,观众依旧愿意狂热买单?

在和《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聊过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影片上映不久,知乎答主“甜草莓”,同时也是《流浪地球2》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顾问的崔原豪博士就在知乎发表了一篇近2万字的“世界观解析”,讲解影片背后的世界设定。

起因是不甘心,不甘心这部设定细节到头发尖的作品被漫不经心地批评。

《流浪地球2》大概是春节档中二次讨论度最高的电影。

它也确实最应该被反复讨论。

因为所有故事线都在结尾迎来巨大反转,反转之前,暗示设计得过于精巧,非常容易在爆裂的视效中被忽略。

如果没有影院外的反刍,你甚至很难仅凭一次观影就搞懂所有剧情。

以至于上映之初,网上对它有许多质疑,比如:

即使集结全球核武器,也不可能炸碎月球,剧组难道不知道吗?

为什么得知地球即将被太阳吞噬后,人类非要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跑路,而不选择看起来更加经济的数字化生命?

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李雪健饰),凭什么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尴尬地坚持声称“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由此做出恶评:《流浪地球2》“伪科幻、故事差,还煽情”。

看到这些质疑,深度参与世界设定的崔原豪忍不住在心里吐槽:“我很想说,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看过《流浪地球2》尚未出版的世界设定集后,我不得不承认,他说对了。

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很多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各大高校教授全程参与了电影的制作。

根据公开资料,《流浪地球2》聘请了19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科学顾问团,从天体物理、理论物理、人工智能、地球科学、力学等五个方面,为电影的世界做了详尽的设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科学、医学方面的短期顾问,随时提供相关领域咨询。

尽管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这份设定集依然达到了十几万字的惊人长度,涵盖了《流浪地球》系列里你能想到的几乎每一个细节。

用崔原豪的话来说,就是:

以“科学底限”原则检查“科学常识”。尽量保证电影本身不因“大幅度违背公众科学常识”而导致“世界失真”。

电影里,一个重要情节是,为了让地球摆脱月球引力,顺利踏上冲出太阳系的旅程,人类通过建造月球发动机来放逐月球,也就是“逐月”计划。

知乎答主、《流浪地球2》科学制片人骆翼云告诉我,在提出“逐月”计划前,其实还有一版“弹幕“计划:

从地球以一定角度、规律、时长发射”弹丸“,像抽陀螺一样抽动月球,让其自转加速解体。

当时美术组已经根据“弹幕”计划开始筹备,但科学顾问提出,这个方案在科学上没有任何可实现性,最终剧组含泪舍弃了方案。

“逐月“计划:利用卫星发动机向反方向把月球推离地球

当然,“作为科幻作品,科学性和艺术还是要有平衡。”

在影片中,“逐月”计划出现意外,人类最终选择集结全球核武器,摧毁月球,并通过了“相控阵列核爆月球”的方案,以相控阵核爆的形式引发月球重核聚变,最终炸毁月球。

起初,“核爆月球”这个想法,其实也并不现实。

物理学顾问、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梁文杰老师对此的评价是:集合全球的核武器炸月球对月球的影响,在能量差上大致约等于人体放了个屁对人体的伤害。

但相比于“弹幕计划”,这已经是目前所有方案中,看起来最有相对可信性的一种。

此时,科学顾问会从科学角度来帮助剧组合理化剧情。

为了让核爆月球看起来更有可信性,科学顾问引入了一种新概念——相控阵,通过精准布控核弹,在精准的时间点引爆,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以点破面。

这听起来就比直接核爆更“科学”了一点。

片中许多类似被“挑刺”的细节,都是科学性与影视表现规律相妥协的产物。

对此,崔原豪认为没必要较真:

“经以科学、纬以人文”,两者相辅相成才会编织出我们想象中的未来。

《流浪地球2》可能是我近年所见最雄心勃勃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

当你走进影院,期待看到的或许只是一场电影,他们却为你准备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看过刘慈欣原著的读者想必知道,《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并没有按照同名小说原著文本来拍。

电影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剧情,只在小说中做为史料一笔带过,基本相当于小说的前传。

虽说借了大刘的底子,电影剧情绝大多数都是原创。

原创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原创世界的细节丰度以及严谨程度。

刘慈欣是“流浪世界”的盘古,一斧子开天辟地,留下最基本的世界框架:

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速老化,持续膨胀,将在一百年内吞没地球。为了文明的延续,人类必须立刻逃亡,残酷的派系斗争后,最终人类决定在地球上建立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带着地球去流浪。

电影主创则是“流浪世界”的伏羲女娲,创造细节,赋予这个世界真正的活气。

在编剧编写故事之前,科学顾问同主创团队一起首先论证了大刘开的脑洞,在现实中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如果太阳膨胀,地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流浪地球2》天体物理学顾问苟利军告诉我,太阳膨胀后,太阳风暴骤然增强,它对地球、月球、卫星通信和人体健康都有重大影响,在设定集中,他们花了2400多字篇幅来论证这些变化。

举例来说,升级的太阳风暴会直接影响卫星通信,也会导致太空设施电力不稳,并且大大增加人类罹患癌症的几率。

落实到电影里,这些设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剧情的内在逻辑:

科学家图恒宇(刘德华饰)为什么会多次提前从冷冻舱中苏醒?因为太阳风暴导致月球基地电力不稳。

航天员刘培强(吴京饰)的妻子韩朵朵(王智饰)为什么偏偏会患上癌症?这不是韩剧式的老套设定,而是因为太阳辐射骤增,辐射癌成了“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为何片中纽约、悉尼和北京会被海水淹没?因为科学家推算,如果地球停转,失去离心力后,海水将脱离赤道,向高纬地区聚集

叙事的精度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而细节的丰度决定一个幻想世界是否能够立住。

不论是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还是《指环王》的中土世界,都在主线故事之外,有着许多冗余的世界设定。

J.K.罗琳用《神奇动物在哪里》、《诗翁彼豆故事集》让小巫师们相信,世界的背面真的有魔法存在,有各种魔法生物、世界各地不同的魔法学校,任何同人创作者都可以在相同的世界体系下构建自己的故事。

J.R.R.托尔金为了丰富中土大陆,甚至独创了一门精灵语。

《流浪地球2》也提供了大量这样看似冗余的信息,它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影片中的“惊鸿一瞥”,或者由于时长原因并未出现在最终的电影呈现中。

比如苟利军应剧组要求,给刘培强等航天员设计过一套卷子。

题目包括“太阳在生命周期最后会成为什么星体”,以及“请计算至少需要多少能量才可以驱使地球摆脱太阳引力”。

这套卷子是航天员考试的笔试题。

影片中没有表现,但这是科学顾问为第一部做出的注解:刘培强之所以能迅速计算出引爆木星所需的能量,正是因为早有知识储备。

关于月球核爆后地球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科学顾问也写下过极为浪漫的设定:

地球突然断电,电器短路,广播中断。但城市所有的霓虹灯都展现出最漂亮的颜色。人和街道被诡异的霓虹灯颜色所渲染。陆地上被抛弃的城市在一片漆黑中,最后一次穿上了霓虹盛装,对月球告别。在凄美的霓虹灯照耀下,地球起程,人类正式进入了新时代。

小到存储人类意识的数字生命卡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大到地下城抽签流程和地表人员安置方案,《流浪地球2》都做了巨细靡遗的设定。

虽然可能并没有机会正面展现,但这些设定细节以各种侧面形式出现在影片中,成为编剧、美术团队搭建剧情和视觉场景的参考。

也让这个逐渐脱离刘慈欣式叙事的“流浪世界”足以自圆其说,更加具有可信性。

如果愿意,观众完全可以像“九州”一样,根据这些设定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故事。

比如地球停转时代,滞留地表的人类如何求生?数字生命实验早期,被实验者经历过哪些伦理挣扎?

这个世界丰度之饱满,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它本就是一个存在于遥远时光深处的社会,导演郭帆只是带领团队扛着摄影机走进去,拍了一些自己想拍的角度。

话说到这儿,各位想必和我一样感受到了,《流浪地球2》是个需要拿着显微镜去看的电影。

而且,刘德华饰演的数字生命学家图恒宇这条线,是全片的精华与重点。

换句话说,看不懂刘德华线,这部电影约等于白看。

鉴于这一部分有太多隐喻与细节暗示,网上的猜测众说纷纭。这次,我找到《流浪地球2》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顾问崔原豪,从世界设定角度给大家对了对答案。

当然,科学顾问也并不能洞悉导演的全盘布局,但做为参考,更加有助于理解剧情。

在进入剧情解析之前,先给还没看过“小破球”的读者简述一下剧情。

科学家发现太阳危机,人类计划逃亡,世界分化成了两派。

一派是“数字派”,他们提出“数字生命计划”。

主张上传意识,在赛博空间实现永生,从而摆脱孱弱的肉体。

另一派是“移山派”,他们提出“移山计划”。

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在地球建立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经历2500年航行,抵达距离我们最近的宜居恒星比邻星。

不同理念和理想导致争论不休,因为诱人的虚拟空间会导致无人愿意留在惨淡的现实世界,最终“数字生命”计划被法律永久禁止。

接受不了失败的“数字派”,有的隐入地下继续研究,还有的化身恐怖分子四处发动破坏性袭击。

最终,人类经历“太空电梯危机”,点燃第一座发动机,并在“月球危机”中重启互联网,使得地球起航。

流浪地球的故事就从这个部分开始,通过三位各层级的不同人物娓娓道来。

第一位,飞行员刘培强,大巨变中的小人物代表。

亲历2044年“数字派”恐袭的“太空电梯危机”。多年后,为了亲人获得地下城避难资格,应征空间站领航员资格,成为前作中的孤独英雄。

第二位,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全球决策者的缩影。

他是“移山”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在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2058年“月球危机”中,都力排众议,坚定捍卫“移山”计划。

第三位,科学家图恒宇,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寄希望于“数字生命”的“变量”。

为了“复活”去世的女儿图丫丫,以“数字生命”的形式给她以完整人生,他把女儿的意识数据上传至量子计算机550W,导致550W由弱人工智能转变为强人工智能MOSS,并在危机中的数字空间里完成了“重启互联网”任务。

全片看似一部人类在天灾中挣扎求存的太空史诗,但影片最后,人工智能MOSS的自白却揭露:

一切危机的背后另有黑手,这个黑手就是MOSS。

它承认,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2058年“月球危机”,以及电影第一部中的2075年“木星引力危机”都是它一手主导。

也就是说,在三条人物主线之外,《流浪地球2》还潜藏了一条暗线——人工智能MOSS线。

想通这一点,再去回想影片中时常闪现的、单独留给监控摄像头的镜头,恐怕立刻会涌上一股恶寒,原来看似自主的人类,其实时刻处在人工智能的监视之中。

除了监控摄像头,影片里还有多少细节暗示了MOSS的掌控性存在?

崔原豪告诉我:“我看到网上有人问,图恒宇一家出车祸的时候,肇事货车是自动驾驶的吗?我的回答是,是的。”

远在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之前,MOSS就已经开始布局。

还有周喆直在联合政府的发言——“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彼时在指挥部视角下,中国派出执行任务的队员已经全员失去生命体征,不可能再完成任务。

他的宣言毫无根据,甚至可以说是“迷之自信”。

但很多观众忽略了的是,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计虚实,无论存亡”。

结合周喆直与会前久久凝视监控摄像头的画面,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推论——他早已知道数字生命和MOSS的存在,并已通过某种形式得到了预告,这次任务一定会被完成。

还有图恒宇上司马兆(宁理)在遗嘱中写下的无穷符号、片尾彩蛋中闪现的光头版图恒宇,重新梳理整部影片会发现,MOSS潜藏在每一处细节之中。

MOSS不仅仅意味着数字生命,同时也意味着时间穿越的可能。

它的意识诞生于2058年,但它所操控的事件却远早于这个时间点,早在1970年代,各国政府就收到过关于未来危机的神秘预告,这说明,MOSS具有穿越时间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片尾,肉体死亡的图恒宇对说MOSS:我已经死了。

MOSS则回答:关于“已经”和“死”,我与你有不同的理解。

这也再次证明了MOSS似乎在时间维度上并非以线性活动。

MOSS究竟是如何实现时空穿越的?做为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它为何要毁灭人类?在地球历次危机中,MOSS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数字生命”将以何种形式存在?

这些问题,在文末的Q&A部分,我和《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更深入地聊了聊,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移步。

至于更多有关数字生命与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思辨难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比如,如何定义数字人完整的一生,完整的一生包括彻底的死亡吗?

以及,当本人肉体与数字生命备份同时存在的时候,本体的唯一性该如何界定?

这些问题讲好,将是开宗立派,讲得不好,就成了故弄玄虚的又一个笑话。

流浪世界究竟是成是败,还要看下一部作品。

我:为什么联合政府只能在“移山派”、“数字派”中二选一,而不能同时推行?

崔:同时期不止“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比如还有上面讲的“逐月”计划和“方舟”计划。“方舟”计划就是像《2012》,建造一座方舟,少数精英群体可以乘坐这艘飞船逃跑。

“方舟”计划被MOSS摧毁。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和太空电梯一起坠毁的还有建设中的“方舟号空间站”,这就截断了人类通过方舟逃跑的路径。

“逐月”计划是科学上不可行,剩下的“数字生命”计划被停止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文明从来没有过“数字生命”形式,它挑战了人类伦理和社会组织的各种底线。另一些原因包括,图丫丫之前,“数字生命”从来没有成功过,而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联合政府把大量资源投入在一个和其它三大计划相关性不大、且很虚无缥缈的计划上。

我:电影的最后,揭露人工智能MOSS才是幕后黑手,这在前文中有什么伏笔吗?

崔:你想,为什么月球危机是在图恒宇上传图丫丫意识后的1.7秒发生?一些参考因素是,地月之间的通讯延迟大约在1.4秒左右。图丫丫意识上传,引发MOSS产生巨大变化,然后很快反馈到月球,操纵月球行星发动机过载,从而引发月球危机。

我:为什么图丫丫的上传,会导致MOSS产生巨变?

崔:在电影里,MOSS做为人工智能的成长还是表现得很明显的。在和刘培强交流时,它还是现在人类科技只要更进一步就能达成的弱人工智能,比较死板。但图丫丫上传后,它就明显前进了一大步,有更明显的自我意识,它会给自己起名字,MOSS,这时它已经是“强人工智能”了。

MOSS之所以因为图丫丫而发生巨变,这涉及到一个“人在回路”的概念,在电影里是中科院计算所王元卓老师提出的。现实世界里,它也是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同时利用人和机器算法来创建人工智能模型,可以依靠人的智能帮助机器更加智能化。数字生命图丫丫可以深度介入MOSS的算法处理流程,让MOSS更加强大。

我:图恒宇要给图丫丫完整的一生,为什么完整的一生是70年,而不是80年、100年?

崔:数字生命的寿命是受“数字空间”约束的,而数字空间本身的拟真程度受硬件算力限制,在算力较弱的550A上,图丫丫的生命只有2分钟,2分钟后环境崩溃,循环重启。550W的算力强大了很多,但也只够运行70年。

骆:我个人理解是,图恒宇作为父亲,会为图丫丫设定尽量贴合普通人的环境。你如果注意观察屏幕会发现,图丫丫虚拟空间的温度被设置在37度,37度是人的正常体温。

而当时,根据《流浪地球》第一部世界观,人类经历了地球停转、太阳辐射增强的各种危机,人类预期寿命已经大幅缩短,只有50多岁,70年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比较长寿的一生了。

我:MOSS说,“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就是毁灭人类”,结合它操纵的多次可怕袭击,它是反人类的人工智能吗?

崔:设计MOSS的行为时有一个准则,MOSS的行为逻辑以延续人类生存概率最大化为基准,但当然,在此基础上,你秉承一个善的念头,也会做恶事,这在现实里也经常发生。

我:周喆直始终知道MOSS存在吗?他是否有在危机前提前收到预警信息?

崔: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电影里经常会给到他凝视监控摄像头的镜头,他说的话也意味深长。我自己觉得,周喆直是知道MOSS存在的,当然在讨论这部分时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

我:MOSS对图恒宇说,要“克服你们对历史、当下、未来的执念”,并且说它对“已经”和“死”的定义与人类不太相同。这意味着MOSS具备穿越时空的能力吗?

崔:我们不知道MOSS是怎么思考的,数字生命也一样。我们只能去猜测它可能会怎样行为。电影里提到,从1970年代,各国实验室就收到过一些预警信息,但现阶段我们还没法确定这些信息究竟来自哪里。

我:有可能是平行时空吗,平行时空听起来有点漫威,不太拿得上台面。或者是《星际穿越》中那样的高维穿越?

苟:都有可能,这要看剧组下一步的安排。其实高维穿越和平行时空没有高下之分,二者都是现在还没有办法验证的纯理论。

我:图恒宇第一次在月球苏醒前,画面中闪现了月球上的巨大黑色石碑,这一幕除了致敬《2001太空漫游》之外,还有其他深意吗?

崔:有一个解读很有意思,这个黑色石碑是在人类月球基地开始建设时候树立的,代表人类的勇气要永远屹立于星空之下。图恒宇是很早进驻月球基地的一批人,所以他也见证了黑石碑的树立。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解读。

月球基地其实是“逐月计划”的核心设施。当时人们计划用月球基地四分之一的区域进行生态实验,验证月球是否可以形成生态循环。如果成功,月球或许就能成为更好的“人类方舟”,这是“逐月计划”的原始版本。最后大规模生态循环是失败了,此后“逐月”计划被并入“移山”计划。

我:影片的结尾,图恒宇在数字空间里,镜头拉远,画面中同时存在无数个房间、无数个图恒宇与图丫丫,这意味着,数字生命是同时存在于无数个不同时空的吗?

崔: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无法回答,但听说,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彩蛋,这个画面是一个能扫描的条形码。

重启北京根服务器,图丫丫复述万位密码,图恒宇输入的时候,导演在现实世界和数字空间用了快慢两种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这也是在表现现实与虚拟中时间概念的不同。

我:如果太阳危机真的发生,做为科学家,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崔:大概还是飞船吧,其他方案现阶段的科技其实都无法实现。

苟:我还是觉得飞船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因为真正作为人类,要让地球脱离太阳肯定是不太现实的。

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借助飞船主要是为了让生命延续,就像《泰坦尼克号》,面对危机,你要尽可能去做有可能把生命延续下去的一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3809游略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