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家应该都很熟吧?
多少也能回忆起几个关键词,比如 “ 灭六国,大一统 ” 、 “ 焚书坑儒 ” 以及 “ 求长生 ” ,这些都是咱历史课本上有的。
但这些词都有一些过时了。
现在在互联网上,秦始皇早就不是历史课本里那个挺着大肚腩的小老头,而是一位身高 1.98 的大帅比,少年英才,思想超前,被疯狂追捧。
大家对他的新称呼是 —— 阿政。
不仅仅是称呼变了,对于他以前种种行为的风评似乎一起变了。
所谓的暴君是被汉书抹黑的,焚书坑儒是后世强加给他的罪行。
派徐福求仙丹又怎么了?老祖宗又不是要星星要月亮。
秦始皇正呈现与以往历史书上相去甚远的形象,甚至有些突破常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类似的事不仅发生在秦始皇身上,历史上各代皇帝、名士都有粉丝,互相间还会为了老祖宗们互相掐架、拉踩和自发创作,宛如新时代的 “ 百家争鸣 ” ,给我造成了不小冲击。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吧。
仔细想想,历史人物会饱受追捧,本身很符合情理,能在史册上留下一笔的,那都是有所成就的大人物。
秦始皇,开局是质子,结局灭六国;朱元璋,开局一个讨饭碗,结局做皇帝;霍去病,在咱们还在读书的年纪,他就是让匈奴瑟瑟发抖的一代战神了。
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天然会吸引后辈们的仰慕。
历史课本上的一则小故事,又或者一句课文,比如 “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 ,都可能掀起你的好奇心。
很多人刷到有趣的电影片段,会特地找原片来看,痴迷程度高的还要深挖一下影片相关冷知识。追历史人物也一样一样的。
先被一个小故事吸引,随后翻查资料,抽丝剥茧,挖掘他们的生平和功绩。
从“ 秦始皇吧 ”的帖子里,你可以管中窥豹。
有人会在贴吧里分享各种史料论文,从《 秦史卷三十六 · 王翦蒙恬传 》到当代学者的《 秦始皇长城研究综述 》,秦史相关文献都转进来。
有人发现《 史记 》跟《 越绝书 》对秦灭六国的记载有出入,从六国灭亡的顺序到相关历史人物名字都有不同,于是结合多本史料,逐字考据。
有人通读秦灭六国的历史,怎么也想不通为啥长平之战后,明明赵国已精锐尽失,还敢单方面违约抗秦,变相发起邯郸之战,而且邯郸之战还赢了。
干脆查起各种史料,手绘当时的部分战斗地图来推演 ↓
当然,时间一久,学术派讨论就无法承载大家对另一个人的痴迷了,喜欢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有人梦见秦始皇,来记录一下,找有相同经历的人 ↓
有人看见了一块有独特花纹的石头,也来发一下,让吧友们一起来看看这块是不是特别像秦始皇 ↓
为了划分出和路人的不同,他们还会给偶像起爱称。
秦始皇的粉丝会称他为“ 祖龙 ”,祖是开始的意思,龙则是封建社会的帝皇象征。
李世民而叫“ 二凤 ”,因为李世民在《 威凤赋 》将自己比喻成凤,同时他又在家排行老二。
汉武帝刘彻则叫“ 野猪 ”,有一说法此为爱称,也有说法称之为没有史实依据的黑称,具体本文不作考究。
这些因喜好汇聚一处的个体力量,沉浸在这部 “ 电影 ” 本身的内涵和细节中,一开始会很觉得新鲜,但天天一个劲自己研究就没啥意思了。
还是得写写 “ 影评 ” ,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向外界扩散,让自己喜欢的人被更多人了解,这才有价值。
有些人喜欢的历史人物特冷门,在历史中记载有限,比如王翦,很多人提到他只能想起“ 王翦伐楚 ”,再多就想不起来了。
他的粉丝就依据为数不多的史料,一点点还原王氏家族的生平和社会关系,丰富他的词条,在各大社交平台 “ 写传 ” ,从他两万人破十八城的故事,讲到带兵灭楚、赵、燕三国的功绩,一点点向路人拼凑这位传奇兵王的人生。
有人喜欢的人物极度热门,比如各路帝王。
按理说这些人物早就被研究透了,但随着历史研究方法的进步,史料陆续被发现,他们的故事还会有更新,一旦出现了新鲜观点,那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了。
“ 焚书坑儒 ” 一直都被诟病为暴君行为,且极大摧残了文化。
但其实清代就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 焚书 ” 不是秦独有的,秦以前诸侯国就有过记载, “ 焚书 ” 的破坏性也被夸大了,秦并没有焚烧所有的书,最终书籍亡失,文化损毁,责任人可能是萧何和项羽。
“ 坑儒 ” 极有可能是误传,实际上坑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
《 史记 》中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时还让博士做诗,秦二世还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陈胜的事。
整个论述过程很复杂,就不具体展开了:
秦始皇求长生,传统观点是糊涂荒诞、畏惧生死。
然而 2011 年有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提出,秦始皇在远巡途中曾遭遇刺杀,差点死掉,但却没有取消继续巡视天下,求长生的背后,不能忽视在家族政权下,秦始皇所负载的政治理想和诉求。
总得来说,有些历史人物粉会通过翻阅资料,发掘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此有理有据护一手偶像。
但随着探索的逐渐深入,世超也发现了很多槽点。
有人爱读三国,但他只喜欢曹操,就将蜀国将领们贬得一文不值;有人只喜欢刘备,是个蜀粉,那就对刘备大吹特吹;时隔近两千年; “ 群雄割据 ” 的经典画面在“ 三国吧 ”中再现。
有人不理解袁绍在某场战役中为啥被骂,吧友戏谑到因为粉丝不够 ↓ ↓
如此种种,不可列举,有吧友感叹说现在太喜欢扣帽子,各种蜀吹吴黑亮吹。
有人发个帖,说咱们能不能和平相处?
结果好多吧友说,这你得跟蜀吹去讲。
类似的情况,在各个历史人物上都有,有人喜欢汉武帝,那汉朝其他的皇帝都是菜鸡;有人特别喜欢雍正,雍正就是 “ 满清第一帝 ” ,充盈国库的大清财神爷,顺带还拉踩康熙一手。
还有人不粉个体,只粉朝代。
于是乎,秦汉互掐,宋明互掐,明清互掐,永远论不出个赢家,有人不在乎每个朝代都有功过得失的客观规律,就喜欢用一个朝代特牛之处去 PK 另一个朝代不行的地方。
总之无条件捍卫自己的喜好,将其他喜好均视为异端,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痴迷和维护,似乎有点过犹不及了。
另一方面,以往粉丝们通过贴观点 + 资料文献来宣传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时间久了,也许是为了适应这个快餐式社会,粉丝就只提爆点,用一句话去概括原本需要一整篇论文论证的内容。
有人科普 “ 焚书坑儒 ” 消极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这没问题。
但他不带前因后果,就纯纯说一句有些书没烧,而且仅仅由此就能引申出秦始皇不是暴君。
有人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立皇后的皇帝,所以就特别牛叉。
有人就因为《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中记载,秦始皇给了女性的一项特权, “ 夫为寄豭, 杀之无罪 ” ,就觉得秦始皇实现了男女平权,特别超前。
然而,如果你去搜搜论文,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 夫 ”说的是赘婿,而是赘婿的诞生是强军的需要,战国时期各国都赘婿成俗,而且地位都极度低下。
这件事并不能说明秦始皇本人有多平权,有多先进。
不过,真相是什么,不重要。
很快这事儿就演变成了:秦始皇因为提倡男女平等,被儒家骂了两千多年。秦始皇就因为这事被传为暴君,都怪古代心机男。
只言片语逐渐构建出了这样一个秦始皇:身高 198 ,出生就是质子,一步步逆袭,最后一统天下,称帝后各种政策也特超前,统一货币度量衡,晚年的求仙问道是壮志未酬,焚书坑儒是情有可原。
总之,当下最火的,带有破碎孤独感的大男主。
到这里,事情彻底变味了。
也许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只是一种“ 消费品 ”。
即便有足够的文献,他们也懒得翻阅那些复杂的史实。
大多数人之所以喜欢某段历史,只是因为这能投射自己的情怀和想象力,他们喜欢的只是这些大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跟个体命运不断搏杀的片段,又或者是他们身上特别与众不同的家国大义,或璀璨才华。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认识李大人是谁,照样也可以一起拜见李大人。
张之洞多少有点无话可说了。
诚然,信息的消费是由市场决定的,有其必然性,但这一切还是让我觉得无限唏嘘。
学者们把碎片拼凑起来,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全貌,互联网又把这些人重新撕成了碎片。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又让这些片面的、刺激的、非黑即白的、爽的信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击。
也许,就在这一刻,有人划开社交平台,看了一个短视频,他犹豫了一下,转头跟枕边人说,卧槽,你知道嘛,原来秦始皇是个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