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9游略网 > 科技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近日,文物修复专家花十年时间破译的汉代医简——《天回医简》正式公开出版。

这批医简内容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制剂、中医疗法等,为中国针灸学术探索源头提供了极珍贵的物证。

更难得的是,经过反复求证、深入研究,更多专家认为它是扁鹊学派的开山之作,中医古典《黄帝内经》的源头。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天回医简》正式出版(新华社记者童芳摄)

一石激起千层浪。继十年前成都出土汉代医简受到热议后,《天回医简》的出版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意外发现引发研究热潮

2012年7月,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意外地在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发现一处西汉初年的墓葬,考古学界称之为“老官山汉墓”。

在后续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堆像软面条一样的黑竹简。

专家学者根据竹简形状、正文字体、堆叠状况等进行深度还原,共得到920多支医简和50支木牍,2万多字,内容除了人体的经脉、穴位、脏腑等外,还包括很多当时的医学偏方,比如治疗风湿和头疼的方子几乎与现在的医生所用无异。业界把这批医学简牍称为“老官山医简”或“天回医简”。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天回医简出土时的状态(成都文物考古院供图)

天回医简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

考古学界主要研究其作者、渊源及当时的背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复原,读取其中文字。

中医学界关注其内容,最终整理成《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等8部医书(最先整理出9部,另一部为《敝昔医论》,后分散记入以《脉书·上经》为主的其它几部之中)。

文化学者研究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几年时间里,媒体发表关于天回医简的论文或文章近万篇,论述专著几十部。

以研究天回医简为契机,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成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聘柳长华担任院长及《天回医简》主编。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具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天回医简》为学术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中医一手研究资料,对于提升中医药文化根脉研究,指导临床实践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让人振奋的是,《天回医简》和同时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木俑,为探究上古针灸学术渊源提供了准确的物证。

医简木俑窥见脉学之源

以柳长华为代表的科学家研究多年后认为,《天回医简》是脉学研究的祖典,比《脉经》(西晋王叔和编著)早几百年,也是《黄帝内经》讲解引用的主要经书之一。

《黄帝内经》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另三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号称“医书之祖”。此书形成于西汉时期,内容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养生保健智慧。

《天回医简》中一两句话内容,在《黄帝内经》里就要用两三篇文章来解读。比如《脉书·下经》关于“疾病之变化”,用三五句话讲了两类疾病系统,一是按痹、风等特点分类进行方药治疗,二是以十二经脉为基础进行诊脉和针灸。传世的《素问》和《灵枢》分别用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疾病之变化”的论述。

与医简同时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木俑,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医学模型,比北宋仁宗让医官王唯一所制造的经络人俑早了近1000年。

此直立小木人高约14厘米,五官清晰,头部、四肢、腹背、胸腰等处刻有110多个点位及相关内脏名称。点位在中医学上称为“脉口”“气口”或“腧穴”。中医学上有个著名的“通天”理论,即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腧穴既是五脏六腑之气输送到体肤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 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人体经穴髹漆木俑(图源:新华社)

以前专家研究《黄帝内经》等医典时由于没有人体模型参考,对有些腧穴认识不清,临床针灸时会有一定风险。

现在通过天回镇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木俑,可以有效解决未解的部分针灸问题。

从这方面讲,人体经穴髹漆木俑是揭开中医经脉理论的“钥匙”。

人体经穴髹漆木俑和《天回医简》是中医脉学的源头。

说到中医脉学,有一个人绕不过去,那就是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中医学家扁鹊。“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如是介绍。

或为失传的扁鹊源医典

熟悉中医学的人都知道,扁鹊所编医书早已散佚,其医术就和他一样扑朔迷离,久不可考。

学界对扁鹊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派存在争议。

一派认为,扁鹊原名秦越人,又叫姬越人,是东周时期的名医。因为他的医术高超,外科、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都炉火纯青,故而人们用上古神鸟扁鹊来称呼他。

约公元前500年,他到晋国为晋国大臣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症”,因此开始名扬四方。

后他又到齐国都城临淄,观察到齐桓侯起病由轻到重衍变,便连劝三次,因对方不听,自己只得只身逃到秦国。此事被人写成文章,只是主人公由齐桓侯改为蔡桓公,题为《扁鹊见蔡桓公》,曾被选入初中教材。

神医扁鹊画像(图源见水印)

另一派则认为,根据史料记载,扁鹊首次重要行医和最后一次行医跨度200多年,年龄不可信,且他所掌握的医术太过全面,非一个人所为,所有专家认为扁鹊是一个中医组织,或者类似今天所说的医疗机构。这就是中医学上的“扁鹊派”。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但学界对扁鹊是脉学之祖的说法是认可的,长久以来只是缺乏物证。

而之所以学界认为《天回医简》或为扁鹊或扁鹊派所作,是因为书中多次出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原文为“敝昔曰”,类似《论语》里的“子曰”。

根据专家考证《说文解字》《经典释文》《广韵》等文字工具书得知,扁鹊也作“褊鹊”,而“敝”字在汉初以前可与“褊”通用,比如先秦诸国自称“敝邑”,即谦称褊小之国。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语,“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鹊”字,音从左半边的“昔”,义从右半部的“鸟”,“鹊”字汉初以前可与“昔”通用。由此看,“敝昔”即先秦时期“扁鹊”的同义通假字。

天回医简上的“敝昔”字样(图源见水印)

至此,根据《天回医简》所记录的脉学高深理论及诸多适用于医学各领域的临床案例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

春秋末年的医生因医术精湛,多次救死扶伤,被人们称为“扁鹊”,书写时因文字不统一,便用“扁鹊”“褊鹊”“敝昔”等名字;

秦越人在行医过程中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遂有了扁鹊派;

传到汉初,山东的扁鹊派医家从山东携带医书迁到蜀中,死后葬于天回镇。

于是这才有2000多年后珍贵的传世经典《天回医简》问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

3809游略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天回医简》重现世,竟是失传的扁鹊医书?的热门信息。